新闻资讯
曹操最后为什么要杀华佗,请简要说明原因?华佗被曹操所杀的真实原因是什么-
在周泰受重伤时,华佗医好他,所以后来有人向曹操推荐华佗时就说:“江东医周泰者乎?”原来曹操早年得了一种头风病,中年以后,日益严重,每发,心乱目眩,头痛难忍。诸医施治,疗效甚微。
华佗应召前来诊视后,在曹操胸椎部的鬲俞穴进针,片刻便脑清目明,疼痛立止,曹操十分高兴。但华佗却如实相告:“您的病,乃脑部痼疾,近期难于根除,须长期攻治,逐步缓解,以求延长寿命。”曹操听后,以为华佗故弄玄虚,因而心中不悦,只是未形于色。
后华佗借口妻子病重离开了曹操,曹操屡次催他回来他都不肯,最后曹操一怒之下把他给杀了。 曹操为何要杀掉华佗呢?难道只是因为如此吗?在《三国演义》第七十八回中,罗贯中详细地描写了曹操杀华佗的经过:
网络配图
曹操为造建始殿,亲自挥剑砍伐跃龙祠前的梨树,得罪了梨树之神,当晚做了个噩梦,惊醒之后便得了头痛顽症,遍求良医,均不见效。后来,华歆向曹操举荐了华佗,曹操立马差人星夜将华佗请来为他看病。华佗认为曹操头痛是因中风引起的,病根在脑袋中,不是服点汤药就能治好的,需要先饮“麻肺汤”(按: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“麻沸散”,是华佗发明的一种麻醉剂,然后用利斧砍开脑袋,取出“风涎”,才可能去掉病根。
多疑的曹操以为华佗是要借机杀他,为关羽报仇,于是命令左右将华佗收监拷问,致使一代神医屈死在狱中,而华佗所着的《青囊书》也因此失传。华佗本为“士人”,入仕为官才是他的人生目标,从医仅是“业余爱好”。
在中国古代社会里,“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”和“学而优则仕”是众多读书人的信条。华佗所生活的东汉时期,社会上读书做官的热潮已经达到顶点,公卿大多数是熟悉经术者。汉顺帝时太学生多达3万人,学儒读经成为社会风尚,而医药技术虽为上至帝王、下至百姓所需。但却为士大夫所轻视,医生的社会地位不高,名医弃医从政的例子很多,这种社会风尚不能不对华佗有所影响。
据《三国志·魏书·方技传》记载,华佗年少时曾经在徐州一带游学,是个“兼通数经”的读书人。徐少锦的文章认为,同当时大多数读书人一样,入仕做官也是华佗的人生目标,从医只是他的“业余爱好”。
但是,该书还记载,沛国相陈珪荐举华佗为孝廉,太尉黄琬征辟他做官,他都不去。这又是为什么呢?林振清在文章中指出,这可能有两个原因:一是华佗才气大,颇自负,认为陈珪、黄琬荐举的官职都不大,不肯为之。二是他已经迷恋上医学,不愿为此小官而抛弃所喜好的医学。
走上从医道路后,华佗深以为耻,经常后悔,时刻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。《三国志》的作者陈寿在该书的《方技传》中写道,“然本作士人,以医见业,意常自悔”,一语道破了华佗走上从医道路以后的心态。
网络配图
在行医的过程中,华佗深深地感到医生地位的低下,他的医术是高明的,名气越来越大,前来请他看病的高官权贵越来越多。在跟这些高官权贵的接触过程中,华佗的失落感更加强烈,性格也变得乖戾了,难以与人相处,因此,范晔在《后汉书·方术列传》中毫不客气地说他“为人性恶,难得意”。在后悔和自责的同时,他在等待入仕为官的机遇的再度降临。
曹操请华佗为他治疗“头风”顽症,华佗用针扎胭俞穴位,手到病除,效果很好,《三国志》对此的记载是,“佗针鬲,随手而差。”后来,随着政务和军务的日益繁忙,曹操的“头风”病加重了,于是,他想让华佗专门为他治疗“头风”病。华佗说:“此近难济,恒事攻治,可延岁月。”意思是说,你的病在短期内很难彻底治好,即使长期治疗,也只能苟延岁月。曹操的病果真那么严重了吗?
据中医界人士讲,“头风”病确实比较顽固,在古代的医疗条件下,想要彻底治愈确实很困难,华佗虽为神医,也未必有治愈的良策。但若说即使“恒事攻治”,也只能苟延岁月,死期将近,就未免危言耸听了,很明显有要挟的成分在内。
在文章中,林振清认为,华佗正是想利用为曹操治病的机会,以医术为手段,要挟曹操给他官爵。曹操后来说,“佗能愈此。小人养吾病,欲以自重”,意思是说,华佗能治好这病,他为我治病,想借此抬高自己的身价。这说明曹操当时是明白华佗的言外之意的,但是他并没有立即满足华佗的要求。0
网络配图
于是,华佗便以收到家书,想回家小住几天为借口,请假回家,到家后又托辞妻子有病,一直不回,对曹操进行再度要挟。曹操依照汉律,以“欺骗罪”和“不从征召罪”判处华佗死刑,华佗服罪伏诛。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华佗回家后,曹操曾经多次写信催他回来,还曾命令郡县官员将华佗遣送回来,但是华佗还是不肯回来。曹操大怒,派人前去查看,如果华佗的妻子果真病了,就赐给四十斛小豆,并放宽期限,如果华佗说谎,就拘捕押送他回来。于是华佗就被交付许县监狱,审讯后本人认罪,荀彧替华佗向曹操求情,曹操不理,将华佗给处死了
曹操最看重的谋士?曹操极力挽留的谋士
沮授的故事大家了解吗?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~
一看到这个名字,大家都会觉得陌生。但这就更加证明了一点,沮授确实被历史埋没了。
要说袁绍旗下最具有高瞻远瞩的一位,莫过于沮授。因初期给袁绍规划过整个收复天下的方略,人们常常也把他比作袁绍的“诸葛亮”。
幼年时就胸怀大志,善于谋略。冀州还没有被袁绍占领之前,在韩馥手下,也是被多次提拔。
三国志中记载,曹操非常的赏识他,对其有高度的评价:我要是能早早的得到沮授,得天下那就轻松太多了。
之所以说沮授不得志,那就得算到袁绍的头上了。那个时期两大巨头,袁绍兵多地广,曹操人才济济,都有着各自的优势。
结合袁绍的优势,沮授也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方案。先占领青州,然后消灭并州没有依靠的张燕,再就是收拾孤掌难鸣的幽州公孙瓒。确实,袁绍按照这个方略一一都实现了,唯独接下来的这一点袁绍没有照办,才导致的满盘皆输。
当时沮授、田丰这些人都劝说袁绍把汉献帝刘协接过来,来个挟天子以令诸侯。这样既能名正言顺的对那些小诸侯进行收复,又能招揽各方贤能人才,绝对是百利而无一害。
起初似乎袁绍也有这方面的想法,但经不起手下一部分人的拍马屁式阻拦,说把刘协找来只能是个累赘,还得对咱们指指点点。
当时袁绍似乎有些膨胀了,占据着天下将近过半的土地,兵马也是当时最多的,不骄傲一下也不行啊。估计袁绍就是冲着皇帝去的,没有把汉献帝放在眼里。
沮授这个人还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,在袁绍拒绝迎接汉献帝后,他就隐约感觉到战势可能因此而变化,但身为人臣也必将竭尽全力辅佐,这也体现了他尽忠职守的一面。
沮授不建议袁谭做青州都督,袁绍不听,后来三个儿子因此互相残杀;进攻黎阳时沮授不建议颜良独自带队,袁绍不听,后颜良被斩杀;沮授建议多增人手护送粮草,袁绍不听,曹操火烧乌巢,导致了整个战役的失败。
沮授看清了整个局势的发展,但是没有看清袁绍这位领导本人,也是极为可惜。
再后来官渡大败,袁绍逃亡的时候,沮授没有及时撤离被曹操俘虏。曹操苦口婆心劝说让他投降归顺,沮授硬是不答应,还扬言要是能回去冀州,一定再辅佐袁绍东山再起灭你曹操。那没办法,曹操无奈只能忍痛杀之了。
沮授这一生,多次提出有建设性意见似乎就像早已知道内情一样,被他屡屡说中。以旁观者角度看,他的方略近乎于完美。
他的才华毋庸置疑,但上级领导没能听从他的建议导致满盘皆输。也使得这位首席谋士没有发挥他应有的能力。根源无非是没有遇到一位贤明的领导啊!
要说他是三国时期最被低估的谋士,也不为过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