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分享
曹芳怎么废的?曹操后来被谁取代了-_2
三国时期,烽火不断,政治动荡,能人频出,权臣跋扈,国与国之间攻伐不断,君臣之间的斗争也异常激烈。在皇帝——权力——权臣的高端对决中,权力为中心,指针偏向谁,谁就掌握实权,谁就可以对对方生杀予夺。因为没有斗过权臣司马师,曹魏皇帝曹芳就被从皇位上赶下来,理由是失德。皇帝失德,在历朝历代为数不多,在三国时期也仅此一例。毕竟,话语权掌握在胜利者手中。
网络配图
曹芳(232年—274年),魏明帝曹叡之养子。对于其来历,《三国志》称“宫省事秘,莫有知其所由来者”,《魏氏春秋》曰“或云任城王楷子”,也就是说曹芳可能是曹叡堂兄弟曹楷的儿子。魏明帝原本有三个儿子,但均幼年夭折,面临着绝嗣危机。出于个人私心,魏明帝从宗室近支收养了两个孩子,长为曹询,封秦王;次为曹芳,封齐王。二养子中,魏明帝偏爱曹芳,对其寄予厚望。
景初三年(239年)正月,魏明帝身染重病,传位于曹芳,并让大将军曹爽、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。魏明帝如此安排后事,非常不妥,按史学家陈寿之论,“古者以天下为公,唯贤是与。……若适嗣不继,则宜取旁亲明德,……明帝既不能然,情系私爱,抚养婴孩,传以大器,……终于……齐王替位”,让一个非亲生的年幼孩童接班,无威无望,难以服众,最终被做大做强的司马氏废掉。
曹芳即位时只有八岁,无治国理政之才,名为是一国之君,但一切军国大事都交由曹爽、司马懿二辅臣处理,自己只是“亲临朝,听公卿奏事”(《三国志》),形同傀儡。曹爽和司马懿,一个是宗族亲贵,一个是三朝元老,起初尚能互敬互让,但时间一久,矛盾爆发。曹爽占了上风之后,多树亲党,生活奢侈,淫乱宫廷,日夜酒歌,而老奸巨猾的司马懿则装病卖疯,韬光养晦,等待时机。
政局突变!正始十年(249年)正月,司马懿乘曹爽等人出城之际,率部将以迅雷之势控制京城,后将曹爽一干人诛灭。司马懿发动政变,理由是曹爽“背弃顾命,败乱国典,内则僭拟,外专威权,……陛下但为寄坐,岂得久安!此非先帝诏陛下及臣升御床之本意也”(《三国志》),斥责曹爽不守辅臣本分,喧宾夺主,让曹芳居于客位,有名无实,跟其接受先帝临终顾命之时背道而驰。
司马懿历侍曹操、曹丕、曹叡、曹芳,是资深元老,经此成功政变之后,在朝中越发根深蒂固,威望日盛,势力越来越大。早在六年前,曹芳十二岁时就已经“加元服”,按理应归政皇帝,但曹爽没有放权。而今,曹芳十八岁,已是成人,司马懿不但没有归政之意,反而让曹芳册命其“为丞相,增邑万户,群臣奏事不得称名,如汉霍光故事”(《三国志》),他要学霍光那样一直把持朝政。
网络配图
死了曹爽,硬了司马懿。平心而论,曹爽虽然聩庸无能,但他毕竟曹姓同族,手握军权,有他和司马懿制衡,曹芳心里还踏实些。如今,曹爽已死,司马懿独掌大权,天平的指针偏向了司马氏,曹芳正式沦落为傀儡。念及累受皇恩,特别是曹叡临终前对其有“御床握臂”(《资治通鉴》)之托,司马懿对曹芳还算优待;再者,吴蜀未平,霸业未竟,司马懿年事已高,没有时间和精力考虑篡位。
司马懿死后,其长子司马师掌握曹魏实权,对曹芳可就不那么客气了。司马师的无礼和霸道,让二十出头年纪的曹芳内心憋屈。嘉平六年(254年)二月,曹芳与近臣密谋策划剥夺司马师大将军之职,结果流产。九月,心腹劝曹芳借机杀掉司马昭,继而逼司马师卸任,但曹芳“暗劣”,内心不强大,结果“已书诏于前,帝惧,不敢发”(《资治通鉴》)。司马师知道后,已有废黜曹芳之念。
身为皇帝,曹芳想掌握实权,图谋干掉臣下,名正言顺,是司马师虽然恼恨却摆不到桌面上的事;但实权和话语权毕竟掌握在司马师手中。几天后,司马师奏请郭太后召开群臣会议,痛斥曹芳“荒淫无度,亵近倡优,不可以承天绪”(《资治通鉴》),并以“肆行昏淫,败人伦之□,乱男女之节,恭孝弥颓,凶德寖盛”(《三国志》)为由,也就是失德,将曹芳废黜,另立高贵乡公曹髦为皇帝。
曹魏政权的奠基者曹操生性多疑,发现司马懿“内忌而外宽,猜忌多权变”且“有雄豪志,闻有狼顾相”后,觉得司马懿父子三人内藏狼子野心。后来,曹操梦见“三马同食一槽,甚恶焉”,提醒曹丕说“司马懿非人臣也,必预汝家事”(《晋书》),不可不防。曹丕及继任者曹叡不当回事,均对司马懿父子委以重任,结果曹操所梦“三马(司马懿、司马师、司马昭)同食一槽(曹芳)”终成真。
网络配图
八岁登基,二十三岁被废,从幼君到傀儡,曹芳始终没有出头之日。曹芳自身的凄凉遭际和不幸,也殃及到了他的女人们。其第二任皇后张氏,因为曹芳第一次密谋行事不周受到牵连,先是被废,后死于司马师之手。曹芳被废后,他的贵妃邢氏作为见面礼,竟被慷慨地送给了投奔到魏国的东吴将领孙壹为妻,“魏以壹为车骑将军、仪同三司,封吴侯,以故主芳贵人邢氏妻之”(《三国志》)。
曹芳被废黜帝号后,搬出洛阳皇宫,仍为齐王,待遇如同诸侯王。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后,改封曹芳为邵陵县公,级别和待遇又降了一大格。西晋泰始十年(274年),曹芳病逝,享年四十三岁,谥号厉公。按古代谥法,杀戮无辜曰厉;暴虐无亲曰厉;愎狠无礼曰厉;扶邪违正曰厉;长舌阶祸曰厉。平心而论,曹芳并非大奸大恶之人,死后却被篡权者加如此恶谥,可谓一代傀儡帝王之悲哀。(刘秉光
曹刿论战中鲁庄公是昏君吗?曹刿论战坚持进见鲁庄公的原因
说到一鼓作气,这其实有一个典故,而提出这个战争论点的人正是村球战国时期的能人曹秽。
曹刿是周文王儿子曹叔振铎的后人。鲁庄公十年(前684年),齐桓公不顾主政大夫管仲的竭力劝阻,派高傒、鲍叔牙、公子雍率大军伐鲁。此前,齐、鲁几次交战,鲁国都被打败。闻听齐大军压境,鲁庄公和群臣大惊失色,不知所措。这时,一直隐居梁甫山的曹刿求见庄公,主动提出为抵抗齐军出谋划策。
庄公问曹刿:“齐强鲁弱,我们能打胜吗?”曹刿反问:“国君感到自己为百姓办了哪些好事,能使百姓和您同心同德去战胜敌人吗?”庄公说:“寡人虽尽责不够,不过还是时时想到百姓。吃穿不敢独享,常常分给身边的大臣。”曹刿说:“这很好,但只靠施这些小恩小惠,百姓还不会真心实意跟国君去作战的。”庄公说:“祭神用的猪牛羊,玉器丝织品等,我从来不敢虚报夸大数目,一定对神说实话。”曹刿说:“但是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灵的信任,神灵是不会保佑你的。”庄公又说:“寡人还能时刻想到百姓疾苦,凡重要诉讼案件(即为小大之狱,不论是多大的事都根据实情判决),不因自己所爱而滥赏,不因自己所恶而加刑,一定按实情作出处理。”曹刿高兴地说:“好!真能做到这样,我们可以与齐国一战。”
庄公进一步问:“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战胜齐国呢?”曹刿说:“打仗要根据战场的千变万化随机处置,决不能事先凭空决定采用什么固定的战法。我愿和陛下一同率军前去作战,根据实际情况谋划。”庄公认为曹刿讲得有理,遂同曹刿一起带领大军迎敌。齐、鲁两军在长勺(今山东莱芜东北)摆开了阵势(参见长勺之战)。齐主将鲍叔牙因一路进军顺利,有轻敌之心,首先下令击鼓进军。齐军呐喊着向鲁军阵地冲来。庄公见状,也欲击鼓迎战。曹刿连忙制止,并要庄公传令全军严守阵地,不得乱动和喧哗,擅自出战者斩。鲁军纹丝不动,齐军冲不破阵势,只好退了回去。鲍叔牙又下令第二次击鼓进攻,齐军重振精神,再次向鲁军阵地冲来,鲁阵仍岿然不动,齐军又一次退了回去。鲍叔牙见鲁军两次不出动,以为是怯阵,下令第三次击鼓进攻。这时,曹刿果断地告诉庄公击鼓冲锋。随着鼓声,鲁阵中杀声骤起,士兵们像猛虎出笼般冲杀过去,其势如迅雷不及掩耳。齐军被杀得七零八落,丢盔卸甲,狼狈溃逃,公子雍也被鲁庄公一箭射死。庄公见齐军败退,欲下令立即追击。曹刿忙说:“别急。”他仔细察看了齐军逃走的车辙,又登上战车前横木向齐军逃跑方向瞭望了一阵,方要庄公下令全力追击。鲁军追杀了30余里,斩杀、俘虏了许多齐军,缴获辎重无数,全胜而回。
战后,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,曹刿说;“打仗主要靠士气,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。第一次击鼓进攻,士气旺盛;第二次再击鼓进攻,士气就已经衰落了;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,士气已消失殆尽了(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。)。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,勇气十足,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。”庄公又问:“为什么齐军逃走了,你不让马上追赶呢?”曹刿说:“大国之间交锋,虚虚实实,齐军虽退,也要特别提防有诈。我察看后击。”庄公十分佩服,说:“你是真正的军事家啊!”立即拜曹刿为大夫,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。鲁庄公三十年(前664),曹刿作乱,被鲁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。
那么,曹刿为什么要造反呢?
曹刿是品格上有担当,政治上有见地,军事上有谋略,作战时甚谨慎,但为人上过于直率且有点妄自尊大的能人.据历史记载,鲁庄公在战后立即拜曹刿为大夫,并把女儿曹姬嫁给曹刿,这也说明其是知恩图报、唯才是举且想有所作为的.但曹刿却不守臣道,也即认为鲁庄公的能力一般,自己想取代鲁庄公的位置。换而言之,曹刿因为自己的野心不能得到满足,或者出于武将的战争欲望,希望自己可以自由的统帅军队,所以要造鲁庄公的反。当然,最后结局自然是凄惨的,
在鲁庄公三十年作乱,曹刿被鲁庄公之子公子般平叛,后来被赶到莒国,并最终在莒国病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