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业技术
曹冲之死原因?历史上曹冲的死因
曹操在政治、军事、文采等方面都堪称一流,在他的所有子女中,除了长子曹昂外,最受宠的就是曹冲了。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
曹冲自小伶俐,最出名的故事——曹冲称象,足可见其聪慧甚至已经超过了成人,《三国志》中也有具体的描述。
《三国志》记载''少聪察岐嶷,生五六岁,智意所及,有若成人之智。''
曹操曾经在众多场合都曾经表现过对曹冲的喜爱,多次在众人面前表示以后的大业想让曹冲来继承。因为曹冲除了聪明伶俐、善于观察、容貌姿美,还怀有着一颗仁厚之心,非常能体会贫困人民的疾苦,这也是曹操非常看重曹冲的地方,也有意选他作为继承人来培养,但是现实往往非常骨感,在建安13年,曹冲刚满13岁的时候患急症骤然去世了,他的死给后人留下了一个谜,有人称他是天妒英才,英年早逝,也有人认为他剩余帝王家,死于夺嫡之战的可能性很大,那么他的死亡之谜究竟是什么呢?
猜测一:曹操的政治斗争连累曹冲
曹操做丞相和曹冲夭折是同一年发生的事,那么,曹操是在几月份当上丞相的呢?
《三国志》:''十三年春正月,公还邺,作玄武池以肄舟师。汉罢三公官,置丞相、御史大夫。夏六月,以公为丞相。秋七月,公南征刘表。''
在陈寿的《三国志》中,是六月份当上的丞相,七月就南征了。翻阅史料曹冲去世只是记载了年份建安十三年,没有具体月份,因此只能横向对比。在曹冲去世的时候曹操还是陪在他身边的,因此,个人认为曹冲去世的时候是在七月之前曹操没有南征的时候,将要当上丞相的时候。
曹操想在当时汉朝还有很多支持者的时候加封丞相,肯定会遭到很多大臣的反对。并且,曹操曾经在多数场合公然表示过要把大位传给曹冲,于是曹冲就成为了大臣们的集怨所在,对付不了曹操,对付他儿子还是可以的,于是就偷偷下毒,将曹操冲毒死。在曹冲死后,曹操曾派出刺客秘密暗杀周不疑,仿佛侧面也印证了这个观点。
先来大致梳理一下人物关系,周不疑是刘先的外甥,这刘先又是刘表的别驾,出身士族家庭的他是出了名的小神童,学习能力惊人,过目不忘。曹冲和周不疑年龄相仿,两位小神童就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!自曹冲得了急症去世之后,曹操每次看到年龄相仿的周不疑出入时,就会想起自己那个早逝的的儿子,心中煎熬不已。
据记载,周不疑的军事才能同样很出众。曾经曹操在攻打柳州的时候久攻不下,账下的谋士竟然无一人能够献出可用的计策,周不疑霎时间就想出了十种破城之计,曹操选了其中一种果然拿下了城池。曹操本来就对他的才能很是爱慕,此事一出,表面上极力赞叹,但是在心头却响起了警铃:如果此等绝世人才不能够为我所用,那么还不如趁早杀掉,以免以后日后徒生祸端。
曹操善于挖掘人才,老早就看出来他很是不凡,在周不疑17岁的时候就想结为姻亲关系,但是这周不疑以''不敢当''的理由拒绝了。周不疑的内心始终念着刘备,他一直在寻找机会离开曹营,追随刘备。他这些想法曹操也是多少有些耳闻的。
曹丕本就对他十分欣赏,听说了这件事之后立马去求情。曹操一句话打发曹丕:此人非汝所能驾驭也!
因此,周不疑是死于日后对曹操的威胁足够大,并不是毒死曹冲,才被曹操所杀,因此,被人毒杀的说法也是不可信的。
猜测二:曹丕、曹冲的争夺世子之战
曹冲在13岁的时候患了急症,曹操遍寻名医也束手无策,跪求上天祈祷曹冲能挺过去,他还是去世了,曹操非常的伤心,他在悲痛之余不禁感感慨:吾悔杀华佗,令此儿强死也!就是说自己如果要是不杀华佗的话,今天曹冲也不至于丢了性命。可见对于曹冲的死,曹操内心是非常自责的。
曹丕看到曹操因为曹冲的的死非常伤心,于是就上前安慰曹操,于是曹操痛失爱子,也没给曹丕好脸色,冷冷地嘲讽曹丕。
《曹冲传》:文帝宽喻太祖,太祖曰:''此我之不幸,而汝曹之幸也。''
大概意思就是说我的儿子曹冲死了是我的不幸,这难道不是你的幸运吗?由此可见,在曹冲去世之后,曹操在悲痛之余是怀疑过曹冲的死因的,他怀疑是曹丕看到自己如此的宠爱曹冲,甚至有意于把大位传给曹冲,曹丕心生妒忌,于是就发生了这种骨肉相残的事,这也难怪曹操会有这样的想法,生于帝王家不幸的地方就是在这里。
既然这首诗不存在,那么曹丕逼着曹植七步成诗的事自然也就不存在了。实际上,曹丕和曹植的关系很好,还会在作品中互相艾特、称赞对方,另一方出远门了还会表达思念之情,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样仇人见面分外眼红的。在黄初二年的时候,曹植因为''植醉酒悖慢,劫胁使者'',犯下错事(根据之前曹植擅自开司马门,这事他做的出来),曹植却并没有向哥哥道歉的意思,接着就有官员不满,向曹丕打小报告,大臣们一致要求曹丕给曹植治罪。但是曹丕没有对他进行实质上的惩罚之时,只是贬他做了安乡侯。如果曹丕真的想残害同胞兄弟的话,这件事就是一个绝佳的发泄口,并不需要做那些落人口实、而并不高明的七步诗。
《三国志》:植,朕之同母弟。朕于天下无所不容,而况植乎?骨肉之亲,捨而不诛,其改封植。
那么,曹冲是曹丕害死的吗?不然,《三国演义》中的曹丕和历史上的还是很有出入的,能说出''自古及今,未有不亡之国,亦无不掘之墓也''的人怎么看也不像是气量狭小、残害手足之人。
并且曹丕在听到父亲那样说自己的时候,心理受到的冲击绝不小,以至于在他多年以后念念不忘,还时常念叨着如果大哥和仓舒还活着,哪里轮到自己登上皇位呢!
《三国志》:文帝常言「家兄孝廉,自其分也。若使仓舒在,我亦无天下。」
所以说,曹丕没有害曹冲!
他如此聪慧也是让很多人都瞠目结舌,换一种角度来说,他从小就身体虚弱,遇到急症又无能医治的医生可以救治,难道不是天妒英才吗?这个观点看起来就玄学的多了,但是这个观点而更多的是对他的早逝感到惋惜,对早逝才子的痛哉与无奈。
曹冲在正当韶华的年龄去世了,给人留下了太多的遐想,在史书《三国志》中,仅仅用了一句话描述了曹冲的死因。
《三国志》:''年十三,建安十三年疾病,太祖亲为请命。及亡,哀甚。''
易中天教授曾经说过,历史人物、事件是有三种形象在的,第一,是历史原原本本的样子,通常记录在较为权威的书里面,可信度一般很大的称为历史形象。第二,就是原有基础上经过加工创作的形象,例如《三国演义》这种艺术作品的形象,一般称为文学形象。每个人心中的历史人物的形象大多都是各不相同的,这就是最后一种形象,称之为民间形象。
通常情况下,这三种形象下的人物并不会完全重合的,关于历史人物或褒或贬的各种观点并存,张冠李戴、和史实有出入的情况多了去了,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大胆猜测,然后寻找史实小心求证,抽丝剥茧,尽量还原历史人物最贴近本来的样子,这不就是历史最深层的魅力吗?
无论曹冲以哪种方式去世的,我们都应该为这位早逝的神童而感到惋惜,否则以他的聪明才智是能够改变历史发展的,快速实现统一以或者是三足鼎立的时间加长这都是有可能的
曹芳被司马懿杀了吗?司马师废了曹芳后立谁为帝
大家好,说起曹芳的话,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。
曹芳继位后,魏国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,曹爽和司马懿分别被立为辅政大臣。一开始二人相见如宾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二人貌合神离最终反目成仇。在嘉平元年,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,诛杀曹爽后,司马懿一家独大。有意思的是,曹芳曾想要封司马懿为丞相,但被司马懿固辞。
一:司马师废帝的导火索
司马懿去世前,并没有动夏侯玄。司马懿去世的四年后,也就是嘉平六年,司马师将屠刀挥向了自己的大舅哥。解决完夏侯玄,朝中宗亲的敌对势力表面上基本铲除。不久后,司马师听到自己的胞弟司马昭汇报的一则消息。
嘉平六年秋,姜维进攻陇右。当时司马昭身为安东将军在许昌镇守,根据指示要立刻援救陇右。大军经过洛阳的时候,曹芳在平乐观高处看着大军路过。此时曹芳身边的小臣表示,您现在可以召司马昭觐见,咱们就可以借机杀了他。然后原地接管部队,进而将司马师除掉。曹芳一开始非常勇敢,写好了诏书,但一直不敢发出。此时司马昭雷厉风行,直接来到了曹芳面前,看到了这封诛杀自己的诏书。
司马昭将此事转达给司马师后,司马师就有了废天子的打算。
二:太后下诏让曹芳退位的理由
九月,司马师把想要废掉天子的意思转达给郭太后,郭太后无奈下诏废帝。
郭太后表示,曹芳长大了,却不总领朝政勤于政务。整天沉溺于宫内宠臣,还沉迷于倡优,让宫内风气一天不如一天。曹芳甚至还将六宫的家人经挑选留在自己身边,有时甚至会做出出格之事,乱男女之节。
郭太后指出,曹芳不懂孝道,傲慢无礼,不可以承天绪,奉宗庙。现命令太尉高柔将此事告于宗庙,让曹芳归位为齐王并就藩,避开皇帝宝座。
三:司马师之心路人皆知
我们都知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,但司马师的手段同样如果演戏。
在太后下诏的当天,司马师召集大臣们开会表明此事。大臣们听到废帝的决定大惊失色,此时司马师赶紧开演,痛哭流涕地表示:“这都是皇太后的意思啊!”大臣们看到这里也都明白了,于是大家异口同声地支持,并提出伊尹霍光之事,顺便向司马师表了表忠心。
司马师明白,这事儿不能自己一个人交接办理,于是鼓动大家一起向郭太后上书,应和曹芳的劣迹。以司马孚、司马师、高柔、钟毓、王祥、王肃、司马望、郑小同等人为首的大臣撰写了奏表。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。
1:天子应该济育群生,永安万国。但曹芳年龄已长,但却不能处理政务,沉溺宠臣,贪图女色,废弃学习,欺辱儒士。
2:男宠。整天和郭怀、袁信等男人在芙蓉殿前赤身裸体玩游戏。还让他俩和天子的女人交合,自己还在一边看着。甚至命令这两个男人在大庭广众之下装成辽东妖妇,实在不雅,天子却在一旁嬉笑。曹芳还在 陵云 台设置布帘。让很多女性进入其中,然后让两个男宠进布帘中和所有女人喝酒,喝完了之后进行不可描述的事情。
3:忠臣令狐景曾声张正义,但却被小人陷害,天子也疏远了忠臣。甚至在令狐景当面劝谏天子的时候,曹芳还不知悔改且言语间轻视太后,最终对忠臣进行灼刑。
4:曹芳在太后丧母之时,在宫中组织人吹吹打打,谈笑自若。忠臣庞熙曾劝谏但却被忽视。甚至曹芳还曾表示,太后影响他立后的决定,从此再无母子恩。
5:曹芳还非常荒淫,只要看到自己身边的姑娘有姿色,经常会私自扣下行苟且之事。甚至自己的私事常常耽误公务。很多时候紧急文书,都被曹芳一个“出”字打发了。天子还不爱参与讲学,太后让他去他就用宦官来打马虎眼。
6:天子昏庸,败坏人伦,乱男女之节,实为不忠不孝。我们担心社稷天下,因此想请求太后依霍光故事,将这个不能承天命的曹芳废掉,收缴他的玺绶,让他以齐王身份归藩。
群臣这封上表不久后被郭太后准奏。
当天,曹芳被迁居别宫,年仅二十三岁。接下来就藩的过程所有的仪式,制度皆如藩国之礼。